在中國傳統醫學的養生觀點中,脾佔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。中醫認為“脾”為後天之本,人的壽命、健康由脾掌控。 或許你的先天禀賦不是很好,但是你可以通過後天健脾,來彌補先天的缺陷。而在臨床上,脾虛、脾胃功能不調的患者,可能在西醫微觀分子檢查下沒有表現,但是症狀卻異常明顯。 
可以說,脾虛,人就等於是廢了一半。醫生提醒,脾虛的人身體常會有6個變化,如果遇到了,是在提示你養脾。 什麼原因會導致脾虛?脾為後天之本,其重要性可以對標腎臟和心臟,而且它功能強大、耐受力強,一般情況不會導致脾虛。不過如果遇到以下幾種情況,可能會脾虛。 第一,先天禀賦不足。這裡的先天禀賦指的就是腎,如果你在胎中沒有好好發育、或者你父母懷你的時候年紀比較大了,那麼你的先天禀賦可能會比較差。 這時,你全身器官都會比一般的孩子差,所以常表現為拉肚子、發育遲緩、吐乳等。 
如果沒有悉心照料,那你的脾胃能力就會一直變差,隨著年齡增長,會出現營養不良、發育不良、經常腹瀉、腹痛的問題。 第二,暴飲暴食。每次消化食物都需要消耗脾臟的氣,如果你經常暴飲暴食,就會導致脾變得越來越虛,脾虛又會讓消化能力變差,時間一長,你可能會吃不下東西、噯氣反酸、便溏。 第三,過食生冷。脾臟是喜溫的髒器,一旦你天天吃生冷的食物,脾臟就需要消耗大量的精力去幫助你消化、加溫這些食物,這就有損脾陽。長時間如此,你的脾臟必然會扛不住飲食習慣,出現脾陽虛、氣虛,表現為畏寒肢冷、飲食失常。 
第四,濫用藥物。亂吃藥,尤其是吃西藥會導致脾臟受損,比如吃一下抑制胃酸的藥或抗癌藥,這些藥的藥性偏寒,對脾臟來說是一種挑戰;中醫中像黃連這樣苦寒的藥物也不能多吃,它會傷害我們的脾腎之陽。 脾虛的人,常有六種變化,請仔細觀察脾虛其實有很多種,分為脾氣虛、脾陽虛、中氣下陷、脾不統血四種,陰虛相對少見或沒有。脾虛會有許多症狀,我們找幾種最具代表性的和大家講一下。 1、少氣懶言,容易疲憊,動則益甚 這主要是脾氣虛的表現,患者常表現為少氣懶言、疲憊異常,即使每天休息很多時間,依舊無法緩解自己的疲憊,且常常因為運動、勞累後加重、大便稀溏、腹部脹滿、飲食減少、食慾不振等。 在臨床上,脾氣虛不會單獨出現,常和心血虛一起出現,這也是“心脾兩虛”或“氣血兩虛”,患者表現為面色蒼白、舌白胎薄、眼瞼發白、少氣懶言等,一般以婦女比較常見,尤其是月經崩漏的婦女。 
2、大便便溏 大便便溏,指的是大便處於固態和液態之間,像粘液一樣的物質,而且會沾廁所,沖洗不干淨,這主要是因為脾陽虛或氣虛,沒辦法很好的消化吸收所導致的。如果再往後發展,大便便溏可能會惡化為完穀不化,也就是說吃什麼拉什麼。 如果你經常在凌晨五點左右起來拉肚子,然後感覺手腳冰冷、腰膝酸軟,那可能就是脾腎陽虛,要及時去醫院做檢查。 3、肌肉無力 很多人對這點難以理解,為什麼脾虛會導致肌肉無力?這是因為“脾主肌肉”,肌肉是否健碩有力,依賴脾臟的功能是否正常。試想一下,如果一個人天天沒胃口吃飯,那他的肌肉會有力量嗎? 
西醫學中很多和肌肉有關的疾病,如“重症肌無力”、“肌肉萎縮”,其實也可以通過健脾進行治療。 4、痰液增多 痰不是和肺有關嗎?為什麼和脾虛有關?如果你只會這麼思考,然後清理肺裡的痰,那你或許解決不了根本問題。 脾是生痰之源,肺是儲痰之器。當一個人脾虛時就會製造許多的痰液,脾臟代謝痰液的能力也會下降。這時,大量的痰液就會被收集在肺中等待排出體外,因此健脾化痰是重要的步驟,否則化痰的效果會很差。
|